Android/iOS版Word应用更新
英国记者尼尔·麦肯锡尝试让AI为自己帮厨做过一餐,他在冰箱里翻出三个西红柿、一个红薯和一些芦笋,尝试着将这些食材输入智能程序,随后填写自己没有食材过敏的声明,并列出厨房中能找到的调味品。很快,AI就得出包括煨炖、烹炒等做熟这些食材的方式。 麦肯锡选择了其中的一项,将这些蔬菜剁碎,加上柠檬汁调味,最后加入燕麦。混合材料后,人工智能程序告诉他要把加工过的食材放进焗炉烤15分钟。而最后的成果是四个过熟、有强烈燕麦味道的食物——由于这些成品远说不上好吃,麦肯锡甚至不愿用“食物”来称呼,而将其叫做“圆碟形物体”。 无论名称是什么,这就是当前人工智能厨师的真实写照:人工智能做出的食物确实能让人果腹,但至于口味之类的要求仍人工智能很难实现。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诸如中国就有南甜北咸等差异,众口难调。所以,人工智能很难创造出一个“大一统菜式”,来满足所有人的喜好。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厨师已经认识到在味道上的不足,在这方面也开始深度学习。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名为“分析味道系统”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向食物和饮品公司提供改变产品的建议。该公司利用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会计算出一些材料混合后的味道、气味或质感,以及应该如何改变味道迎合不同地区顾客的喜好。 为了给人工智能提供“味道素材”,这家公司专门设置了一个50人的小组,每天负责试吃不同的包装食品。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爆发之前,公司还有一队测试员,每周到访不同的国家,研究当地顾客的饮食喜好。然后,人工智能程序会以一个产品应有的味道、测试员的意见、不同地区的口味等不同信息,预测出不同产品的不同味道体验。 “AI厨师”在为人们吃的更好而努力,另一方面,“AI嗅觉”在为人们能吃的饱而努力。 减少食物浪费AI在行动 餐桌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熟视无睹的一种常态,相比这种看的见的浪费,那些还没有被端上餐桌之前的浪费则更加的严重。
根据全球农业与食品营养问题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全世界每年浪费13亿吨粮食,总价值在1万亿美元,而其中三分之一在端上餐桌前就已经被浪费掉。其中,每年超过半数的水果和蔬菜被浪费掉,25%的肉类没能端上餐桌还有像种子、坚果、奶制品以及海产品等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因保存不当被浪费掉。与此同时,全世界有30亿人处在食物缺乏或营业不均衡状态。 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正在被人间烟火气“端”上餐桌。 人工智能“洗手”做羹汤 不久之前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AI系统,据说只要给一张美食图片,就可以自动识别出食物的食材、加工程序有哪些,吃货们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出想吃的东西来。仿佛再也不用觉得某道菜好吃,自己又不会做,导致天天去人家馆子里给送钱了。
据说为了训练这个系统,研究人员“喂了”它上万份事物的图像和菜谱,在这之后程序会对在网上抓取的菜谱进行分析,研究哪些食材常常会被人们一起用来做菜。机器通过深度学习之后,它们能够以厨师可能会想到的方式来考虑如何处理食物,机器还能注意到食材形状和季节的变化等数据,以及诸如味道或口感等变量,理论上而言,机器能够比任何一位大厨都见多识广。 (编辑:鹤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